環保部啟動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珠三角戰略環評
環保部根據嚴守空間紅線、總量紅線、準入紅線“三條鐵線”的要求,啟動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區的戰略環評。一位環保部官員透露,預計到2017年底可以完成《三大地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成果報告》,以指導未來10到15年的區域發展。
10月27日,環保部啟動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地區的戰略環評。
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強調,環保部根據嚴守空間紅線、總量紅線、準入紅線“三條鐵線”的要求,對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區域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。環評工作要在更高平臺、更大范圍、更深層次發揮源頭預防的作用,為經濟綠色化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。
潘岳指出,這三大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所在,也是環境矛盾最凸顯,公眾環保需求最強的地區,是經濟和環境雙轉型最迫切的地區,理應成為新常態下破解經濟與環境兩難的改革示范區。
何為戰略環評
“在國外,項目環評以外的對規劃、政策和戰略的環評統稱為戰略環評。”環保部的一位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,戰略環評主要是為了彌補項目環評的不足而出現的。
公開資料顯示,項目環評自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并實施以來,在控制和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但是其不足也日益明顯:建設項目處于整個決策鏈(戰略-政策-規劃-計劃-項目)的末端,因此項目環評只能做修補性的努力;對單個項目的認可或否決,并不能影響最初的決策和布局。而環境問題在人們著手制定政策、規劃和計劃時就已經潛在地產生了。
不過,我國現行法律并未對戰略環評做出明確規定。根據《環評法》,環評分為項目環評和規劃環評兩類。其中,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》第二條明確了規劃環評的范圍,主要包括部分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。
具體而言,“國務院有關部門、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,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、流域、海域的建設、開發利用規劃,以及工業、農業、畜牧業、林業、能源、水利、交通、城市建設、旅游、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,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。
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范圍,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,報國務院批準后執行。
“顯然,我們現在開展的戰略環評并不是《環評法》中的規劃環評。因為它不是針對一個具體總體規劃或者專項規劃的環評,而是針對一個區域未來開發戰略的環評,本質上對一個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研究項目,其研究結果可以指導這個區域的具體規劃或者政策。”前述環保部官員分析。
三大地區尚未跨越“環境拐點”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,之所以選擇三大地區開展戰略環評,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和資源環境壓力都很大。
環保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主任崔書紅公開表示,作為我國區域發展水平最高的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三大地區,近些年由于產業布局不合理,過度開發嚴重,目前區域環境已處于全面危機階段。
公開資料顯示,三大地區總面積60.64萬平方公里,占全國的6.3%;總人口3.77億,占全國的27.5%;GDP26.3萬億,占全國的41.3%;進出口總額占全國70%以上。
這是我國城市群發育最充分的地區,三大地區平均城市化率達到64.79%,其中上海、北京、天津和廣東2012年的城鎮化率分別為89.33%、86.23%、81.53%和67.4%。
根據環保部的介紹,這些地區發展方式依然粗放,與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單位面積土地產出差距較大,京津冀、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2013年的單位面積產出僅為紐約都市圈的1/8、1/3和2/5。
從工業類型來看,仍以重型化為主。長三角地區輕重工業產值為3:7。京津冀地區石油化工、冶金建材、能源等行業在工業產值中占比較高,唐山、邯鄲等地超過80%。
環保部指出,這些地區資源環境矛盾依然突出,尚未跨越環境拐點。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特征突出,大部分城市經濟發展尚未跨越環境拐點,工業結構優化升級進展緩慢,污染密集行業在經濟增長中貢獻突出,“率先發展”缺乏清潔、低碳和綠色產業技術支撐。
根據統計,三大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到全國總量的30%,單位面積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。
其中京津冀是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。2013年京津冀所有城市PM2.5、PM10平均濃度均超標,SO2和NO2超標嚴重,全國空氣質量最差的10個城市中河北就占了7個。
崔書紅介紹,這些地區流域水污染嚴重,其中海河是有河皆干、有水皆污,長江干流水質持續下降,地下水超采嚴重,珠三角地下水水質極差的監測區域占到了69%。
“土地集約開發程度較低,導致環境容量愈發不足。數據顯示,目前上海已經沒有可以利用的陸域土地資源,珠三角城市綠地比例達不到10%的最低要求。”崔書紅指出。
嚴守“三條鐵線”
潘岳指出,三大區域戰略環評將嚴守空間紅線、總量紅線、準入紅線等“三條鐵線”的要求,對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三大地區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。
具體來說,在三大地區的戰略環評中,將用空間紅線來約束無序開發,守住生態底線;用總量紅線來調控開發的規模和強度,根據環境質量來分配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,使重點產業發展規模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范圍之內;用準入紅線推動經濟轉型,強化產業準入源頭控制,明確資源型、風險型、污染型和行業差別化準入管理要求。
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,三大地區戰略環評共涉及4省和3個直轄市,將重點關注主要城市群和重要流域、重點產業聚集區、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敏感區。
根據環保部介紹,三大地區開展的戰略環評,將涵蓋以下六個領域的內容: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及其研究趨勢評估、區域發展現狀及資源環境效率評價、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估、區域性累積性環境影響和中長期生態風險評估、區域生態環境戰略性評估總體方案研究、促進區域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研究。
其中,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綜合評估尤為值得關注,具體包括五項內容:研究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耦合關系;識別區域大氣、流域水系統、生態系統變化的關鍵影響因素;分析資源環境利用水平、承載狀態及空間分布特征;確定生態紅線優化布局、行業總量控制規模、環境準入促轉型的準則和要求;評估空間紅線、總量紅線、準入紅線的總體狀態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。
“這項工作由環保部組織,但具體的操作還是由各地來操作的。”前述環保部官員介紹,預計到2017年底可以完成《三大地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成果報告》,以指導未來10到15年的區域發展。
此外,早在2013年,2014年,環保部曾先后完成“五大區域戰略環評”(環渤海沿海地區、海峽西岸經濟區、北部灣經濟區沿海、成渝經濟區和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等五大區域)、西部大開發戰略環評以及中部地區發展戰略環評。
“這些區域戰略環評,評價的目標是否具體明確,怎么發揮作用,是否真的有用?現在還不十分清楚。”一位地方環保部門官員對記者分析。